2009-08-31 工商時報 【本報訊】
 過去全球經濟蕭條時,美國老大哥總是帶領歐洲和全球其他區域重振元氣,但如今火車頭的角色將易主,復甦的支撐動能首次由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取而代之,引領著仍在風雨飄搖的西方國家走出二次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

 經濟學家長期以來預測,不斷崛起的中國勢力,將足以挑戰、甚至最終將超越美國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

 雖然美國經濟總量仍為中國的3倍以上,但全球復甦曙光乍現,也意謂著局勢的改變,將較預期來得更快。

 即便全球經濟完全擺脫低潮,但這項趨勢的轉變,對美國和西方世界勢必引發極大的影響性。

 亞洲撐起全球復甦動力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首席經濟學家索斯(Neal Soss)表示,「全球經濟的重心早就已開始轉移,此次的衰退正好是個轉捩點;一肩撐起全球的復甦動力的是亞洲而非美國,這是前所未見的情況。」

 由中國政府強權主導的經濟正在迅速躍起。中國的銀行光在今年上半已發放出逾1兆美元的貸款,官方並斥資近6,000億美元作為振興經濟支出。

 雖然這些資金挹注效果顯而易見,但部分經濟學家仍然存疑,認為中國能否為持續性的成長力打下根基,亦或只為了增加自家出口量,不管西方消費者逐轉為縮緊荷包的節儉態度。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戈夫(Kenneth Rogoff)表示,「問題在於接下來會怎麼發展,倘若美歐消費者信心未能回升,實在不確定亞洲有沒有其他因應措施。」

 中國強勁需求受各地矚目

 不過,來自中國消費者和企業強勁的需求,刺激油價自年初的谷底持續攀升,迄今已倍增到逾70美元的水準。同時隨著美國政府需要大筆借款融資,以供應振興和紓困方案的鉅額開銷,中國仍將持續收購美國債券。

 此外,美國也被德國、日本等出口導向的國家擺到一邊去。中國已在2009年上半年擠下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歐洲製造業者也將目光望向東方而非西方。

 德國出口商協會國際部門負責人Jens Nagel指出,「與美國跨大西洋貿易中所失去的利潤,我們正在中國獲得。」

 然而,短期內美國應可在亞洲的復甦中受惠,美國經濟預期終將於2009年下半再度回溫。

 索斯表示,「海外市場景氣反彈重現活力,尤其是東亞地區,意謂著美國進出口也將很快獲得改善。」

 惠普近期財報數據顯示,其在中國區銷售展現兩位數的增長,在各地業績疲弱之際,顯得格外耀眼。

 同時美國出口至中國金額早已節節攀升,由1月的41億美元增加至6月的55億美元。

 Fao經濟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布魯斯卡(Robert Brusca)表示,儘管數據仍有變動,但趨勢已相當明顯。尤其在日本就產生極大的對比,出口至美國的金額持續下降,與出口至中國成長的情況截然不同。

 當然,其他因素亦在拉抬全球經濟走向穩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像是多國央行投入數兆美元支撐凍結的信貸市場,並且出資拯救金融機構、保險和汽車業。

 未來的需求成長激素,將由政府資金轉至民間,不過美國人民目前尚未回到過去揮霍的消費態度,預期亞洲的消費力將為低迷的買氣投下部分火力。但部分專家亦擔憂,假若中國需求在2009年下半出現趨緩,那麼美國要自蕭條中走出,更是難上加難。

 中國挾鉅額外匯存底迅速崛起

 花旗集團歐洲首席經濟學家桑德斯(Michael Saunders)表示,2001~2002年和1990年代初期的不景氣發生後,美國往往扮演著全球火車頭的角色。在那時,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欠缺足以支撐他們度過困境的儲備現金。

 然而過去10年來,中國自西方取得鉅額的貿易順差,現今手上握有高達2.13兆美元的外匯存底,鞏固自身實力,成為迅速崛起的經濟強權。

 花旗集團近來調升中國2009年經濟成長率,由8.2%上修至8.7%,並將明年成長率由8.8%調升至9.8%。

 像是索斯等經濟學家皆預期,由中國領頭的復甦力道將延伸至美國,如今成長效應已在歐洲浮現。

 歐元區Q2GDP→Made in china?

 法國和德國經濟體已交出第二季正面表現的佳績,令多數經濟學家大感驚喜,連向來保守的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亦公布一份標題為「歐元區第二季GDP:中國製造?」的報告。

 如今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德意志銀行駐倫敦經濟學家莫伊克(Gilles Moec)說:「這實在令人驚訝,因為通常亞洲不會在歐洲出口或生產扮演要角。」

 據法國海關資料顯示,第二季法國出口至中國和其他東亞經濟體的金額,大幅躍升18.7%,徹底翻轉第一季時16.2%的歷史跌幅。

 由歐元區16國出口至中國和東亞區的金額在第二季亦勁揚6.3%,第一季時則萎縮6.2%。

 正當西方國家面臨龐大的赤字而無力於進行大規模的支出計畫,歐洲銀行也因著持有美國次貸債券而飽受重擊,反觀中國沒有這方面的負擔。

 中國的銀行在2009年上半共計發出高達1.1兆美元的新增貸款,創下最高紀錄,不過此舉也引發質疑,認為如此爆炸性的貸款額,在長期來看恐會引發泡沫化。

 中國的舉動也同樣有助於鄰近國家迅速增加工業生產力,逐漸步出衰退低谷。自2008年底至2009年初景氣觸底以來,南韓工業生產已揚升28%,台灣亦增長26%。

 7月美國工業生產創下自2007年12月首度上揚,雖然僅較6月的谷底微升0.5%。

 國際貨幣基金(IMF)前任首席經濟學家詹生表示,「亞洲在全球依舊是相對小,卻反映出世界改變的趨勢,經濟強權正在轉移,當然也會轉化成政治力量。」

 這位現任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並指出,「你可以藉此贏得朋友和影響力,就如中國正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所作的那樣。」

 (原文刊於國際先驅論壇報,陳怡君摘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