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國內定期存款利率連一%還不到,加上國人對「境外連動債」存有疑慮,使得不少存款族或投資客將錢轉向雙元貨幣定存等「結構型商品」。金管會強調,「結構型商品」有市場變化、流動性、信用與匯兌四項風險,投資人在沒有充分瞭解前,不宜貿然投資相關商品。 

連動債教訓 投資人找錢途 

金融海嘯發生後,國內銀行新台幣定存利率因央行降息而屢創新低,境外連動債相關產品則受到雷曼連動債影響,使得投資人卻步,日前更因為法令銜接問題,遭到金管會宣布停賣境外連動債,使得不少投資人轉向以雙元貨幣為主的結構型商品。 

有鑑於雷曼連動債事件教訓,對於近期結構型商品出現熱賣,引起金管會高度關切。 

外幣定存+選擇權佔最多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蕭長瑞指出,在國內所有結構型商品當中,以結合外幣定存與外幣選擇權的雙元貨幣佔最大宗,粗估約佔銀行自辦結構型商品交易量的八成。 

「無論哪種類型的結構型商品,都不屬於一般存款,投資人必須留意相關風險!」蕭長瑞指出,結構型商品是可能損及本金具有相當複雜度之金融商品,有主要下列四項風險: 

首先是「市場風險」,結構型商品通常連結至「匯率」、「股價」與「利率」等各種金融市場標的資產,投資人購買相關商品的收益或損失,取決於標的資產未來價格走勢。他指出,若標的資產與商品設計預期之價格走勢不同,投資人獲益就會受到影響,甚至侵蝕投資本金,進而引發投資人與銀行間糾紛。 

其次是「信用風險」,若銀行因為財務體質惡化,而無法給付結構型商品之本金或收益,投資人將面臨信用風險引起的損失。 

第三是「流動性風險」,結構型商品並不具備充分之市場流動性,部分結構型商品可能無法提前贖回;即使是市面上所稱之保本型的結構型商品,通常指商品持有至到期日才能得到約定之保本率,若提前贖回,還要多付手續費或違約金。 

第四是「匯兌風險」,部分結構型商品是以外幣為計價單位,若結構型商品到期,投資人也可能因匯率變動而面臨匯兌損失。 

為提醒投資人留意投資風險,金管會推出「認識國內銀行自行辦理之結構型商品」宣導摺頁,將透過各單位分送民眾,並置於網站加強宣傳,希望讓民眾獲得正確之金融資訊,避免投資人因風險意識不足,而造成自身損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