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7 工商時報 【康彰榮】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日公佈的上半年經濟數據,以7.1%的超預期成長使市場信心大振。但在數據的背後,卻隱藏著發展結構嚴重不均的隱憂。
從統計局數據看,上半年GDP的成長僅仰賴投資和消費來支撐,出口的嚴重衰退竟拉下GDP成長2.9個百分點。在景氣逐漸回溫之際,提振出口產業,使「三駕馬車」並行前進,才是讓大陸經濟健康和永續發展的良方。
受到金融風暴的衝擊,全球消費市場迅速萎縮,直接衝擊到大陸的出口產業,從今年初以來,大陸的出口成長一直在負20%附近徘徊,上半年的出口成長為負21.8%,成為大陸走出這波金融危機的最大隱憂。
由於改善外需不振非中國本身能力所及,中國採用政府巨額投資和刺激國內消費的措施,使投資和消費分別拉動經濟成長6.2和3.8個百分點,有效地抵銷出口萎縮對經濟成長的負面影響。
如此頭重腳輕的經濟結構,好比兩匹馬往前拉,一匹馬卻在後面扯後腿的情況,畢竟不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機逐漸落底反彈之際,中國政府有必要藉此轉捩點調整經濟結構,將投資、消費、出口3者佔GDP的比重逐漸拉近。
在提振出口產業方面,除了可以調高出口退稅率等激勵措施協助出口企業,更應加強開發新興市場,來分散過去偏重歐美市場的風險。同時,也可以藉這波危機進行出口產業升級,汰劣存優,使中國貨走出低價劣質的刻版印象。
「覆巢之下無完卵」,如果全球的經濟還是一樣伊於胡底,即使中國有能力再推出幾個「4萬億」的刺激方案,中國還是只能「獨善其身」,關起門來繼續駕著投資與消費的兩頭馬車,拉著一匹落後的出口跛腳馬,孤單的沈重向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