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rier Tsai 2009/08/23 00:01

很多人花時間在比較保費差異,比價到最後,往往忘了保障才是我們最要考量的重點。

除了投資報酬率,我們跳出來看一些事:

以壽險來看,如果風險需求能被滿足,20 年期定期險與一年期的定期險的選擇真的會差很多呢?還是純粹是 kimozi 的問題?

例,30 歲男子、500 萬保障需求,某甲買 20 年定期壽險的保費約一年 15000,某乙買一年期定期壽險的保費約 9500 元。一旦第一年出事理賠,某甲扣除原本的保費,實際"賺"了 498.5 萬,某乙扣除原本保費,實際"賺"了 499.05 萬。各位覺得,同樣可以得到 500 萬的理賠"收益",費用卻只有區區 5500、換算成一個月不到 500 元的差異。既然我們是為當下風險考量,各位問問自己真的都是超低薪資嗎?低到會計較那 500 元嗎?它是真的差很多呢?還是純粹是 kimozi 的問題?

承上例,第廿年時,某甲的保費還是約一年 15000,某乙的保費已增加到約 3 萬 8 千元。一旦第廿年出事理賠,某甲扣除原本的保費,實際「賺」了 498.5 萬,某乙扣除原本保費,實際"賺"了 496.2 萬。各位覺得,同樣可以得到 500 萬的理賠,區區 2 萬 3 千的費用差異,它是真的差很多呢?還是純粹是 kimozi 的問題?

各位覺得第一年時,費用平準型比一年期計費型多花 5500 是不划算的話,有沒有想過第廿年後,一年期計費型反而比費用平準型多花 2 萬 3 千也是不划算?前面連 5500 都會計較的人,後面會不會因為那 2 萬 3 的差異而放棄這張一年期計費型保單?

如果要拿未來賺更多可以不計較後面費用較高的片面講法,那是否也要顧慮到未來只能支出更少的人(ex.生小孩、房貸)的立場呢?

如果他十幾年後覺得一年期保費超過 15000 嫌費用高棄保卻又發生事故時,這 500 萬的風險缺口是 kimozi 問題,還是家庭的災難?

上述考量,要算數字要比價錢都很容易,但,那又如何?你算出最佳解時,會長期徹底執行還是半途而廢?這是人性的脆弱面,不是單單數字計算能解決的。

上例若改買終身壽險的保費是一年 13 萬左右。重點是,如果你針對一般家庭,去 argue 13 萬和 9 千 5 的差異對家庭支出的影響性,我會覺得合理。可是,去 argue 15000 與 9500 的差異???

過與不及......

個人看法,謹供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