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譯/廖玉玲】2009.11.24 04:07 am 

目前西方當局幾乎一致認定,政府公債比抵押債權憑證(CDO)這類衍生性金融商品更安全,要求銀行多多購買這類資產,但倫敦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邰蒂(Gillian Tett)懷疑這些公債反而會變成新的次貸,引發新一波風暴。

 

許多國家在承平時期的債務水準,已飆升到幾世紀來僅見,但控制這些負債的政治承諾,卻仍充滿不確定。這不見得代表倒債的危機隨時都會逼近,事實上這種機率幾乎接近零,但不難想像有些國家最後可能會讓本國貨幣貶值、狂印鈔票、觸發通膨,以降低他們的債務價值。

 

更容易料想到的是,債券殖利率將暴增,債券價格反向大跌,尤其是各國央行結束量化寬鬆政策後。

 

這難道不會引發另一波金融風暴?

 

不過,至今卻未見太多人討論銀行是否該繼續收購主權債務。對可能有很多公債待售的國家而言,這可能是因為銀行不想弄皺一池春水;也或者是這些央行並不希望太多人注意到,他們現在持有的公債規模快速膨脹。

 

因此邰蒂大聲疾呼,持有政府公債的銀行要小心謹慎,務必要做好避險,以防市場瞬間崩盤;持有政府機構債的銀行,同樣也要如履薄冰。

 

目前公債市場看來天下太平,但如果各國政府以為這代表可以永遠避開困難的財政抉擇,那這些「安全」的公債,可能就會開始看起來愈來愈不安全。

 

===================================

2009-11-24 工商時報 【劉聖芬/綜合外電報導】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邰蒂(Gillian Tett)周日撰文指出,政府公債恐怕繼次級房貸之後引爆另一波金融危機。她並引述國際清算銀行研究主管波里歐(Claudio Borio)的談話,指西方財金官員太過專注於過去的危機,而未能看見眼前的新危機。

 

 邰蒂表示,更糟的是,忙著從事金融大改革的決策者,他們的相關政策反而產生引爆下一場金融災難的潛在風險。

 

 她指出,西方國家的主管機關幾乎一致認為,防範2007、08年金融危機重演的一個方法,就是阻止銀行承擔次貸債券或像是擔保債券憑證(CDO)等複雜投資工具之高風險。在此情況下,他們督促銀行將安全的投資工具在其資產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主權債券或準主權債券。G20財金主管已定期在瑞士巴塞爾開會,針對銀行應如何達到前述目標制訂規則。

 

 理論上,這種做法非常合乎情理。大型銀行去年陷入危境的一大原因,正是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上有太多的高風險CDO及其他有毒資產。在金融危機期間,這些有毒資產不只失去價值,還變得無法交易,引發銀行的流動性危機。

 

 這樣的狀況是否有可能發生在被視為「安全」的政府公債身上,而製造出新的危機?

 

 邰蒂指出,雖然政府公債爆發違約的可能性不高,但不難想見未來幾年有些國家的公債將因其貨幣貶值、增印鈔票與通貨膨脹升高而跌價,與公債價格呈反向變動的公債殖利率可能躥升,尤其是在央行停止量化寬鬆措施後更加明顯,有些機靈的對沖基金已注意到此趨勢而押下大注。

 

 邰蒂表示,主要工業化國家須在今、明兩年賣出超過12兆美元公債來填補財政缺口。她指出,銀行業的下一個危機將不會是CDO。她呼籲持有公債或準公債的銀行要小心翼翼地防範未來價格崩盤的風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