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18 工商時報 【陳穎芃、林佳誼】

 研究機構Arcus Research駐東京分析師塔斯克(Peter Tasker)近日於金融時報撰文表示,日本的債務危機或許只是業界對表面現象的錯誤解讀,並不代表著日本一定會步上希臘等國的後塵。

 塔斯克表示,凡是經歷過全球信貸危機的人,勢必打從心裡認定接下來的幾年內,各國將陷入一連串經濟動亂,於是近期美元走跌、歐元區分裂,甚至是日本政府的赤字問題自然也被渲染成各國「經濟末日」(end times)。 

 在各界眼中,日本陷入債務危機的事實相當明顯。今年日本公債占政府預算來源的比重首次高於稅收,且日本政府總負債占GDP比例已經高達200%。未來12個月內,日本政府為償債所發行的新債總金額將高達210兆日圓,相當於義大利負債總額。 

 於是近期包括標普(S&P)在內等信評機構已陸續調降日本債務評等,各大投資機構也預期日本經濟即將瓦解。 

 年初至今,歐洲公債市場已經籠罩在主權債務危機的恐懼之下,但日本公債殖利率卻未出現明顯波動,依舊維持在1.2%至1.4%之間。過去10年來,日本公債殖利率也只有少數幾次短暫上升到2%以上。 

 單從殖利率來看,日本堪稱全球信用評等最優良的國家。若真要追溯歷史記載的話,日本公債利率打從巴比倫時代開始就是全球最低,因此如今外界對日本債務危機的解讀只有2種可能,其一是日本公債市場操作錯誤,其二是外界對債務危機的理解本身就不正確。 

 市場確實有可能操作錯誤,但已開發國家的公債市場理當操作謹慎,況且市場價格就算有誤,也不太可能持續10年之久。 

 事實上,自從1980年代日本經濟的泡沫破滅以後,該國負債占GDP比重與公債殖利率就呈現出一種反向關係─日本政府發售愈多債券,其付出代價就愈低。 

 日本公債買家包括操作財務槓桿的企業、平衡風險的金融機構,或是不喜股票房產的個別投資人,卻絕少有投機者。他們有充分理由購入日本公債,尤其是通縮的事實更在無形中為日幣或債券持有人帶來一筆免稅的收益。 

 這意味著公債的運作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費解,負債占GDP比重並沒必然導致經濟危機的魔力。 

 歐元區幾位罪人的債務比重皆遠不如日本,卻麻煩纏身。問題的重點在於與負債程度相應的融資能力,這一點則需視該國儲蓄與儲蓄者的習性而定。 

 過去20年間,日本民間不僅大量注資於本國日益膨脹的公共赤字,對於美國公債的投資也頗為可觀。 

 日本儲蓄盈餘目前多集中於企業界而非一般家庭。而由於日本企業現今產能利用率不高,未來幾年當會降低資本投資,這代表其持有現金會透過購買孳息金融資產的方式,流向其它經濟部位。 

 這代表日本諸事大吉嗎?差之遠矣。日本公債殖利率在低點盤旋正是其通縮弊病的一項產物,侵蝕著日本經濟的五臟六腑。通縮一日不去,負債占GDP比重注定會再創新高。 

 弔詭的是,日本政壇決策者卻更關注如何降低公債利率,而非如何讓經濟重新趨向通膨、增加政府稅收並降低這項經年累月的社會成本。有朝一日其政策必須轉向,屆時公債利率也會隨之上揚。 

 公債利率上揚絕非敲響日本經濟喪鐘,反倒是象徵著其經濟重新開始步向健康。 

 (陳穎芃、林佳誼整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