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9 工商時報 【記者劉純佑/綜合外電報導】

 曾是少數幾位最早替外資企業成功開拓中國基金市場的摩根士丹利亞洲投資管理部門主管的裴布雷(Blair Pickerell)指出,在銷售趨緩和成本高漲下,近來全球各大基金業者都在重新檢視中國和印度的投資策略。

 裴布雷上周參與在香港舉辦的亞洲基金論壇時表示,無論是已進入或是正在計畫前進中國的基金,都因為無力控制當地的投資、銷售速度緩慢以及與中國夥伴的緊張關係而深受挫折。

 基金業者在印度所面臨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除了基金市場本身的零售性質外,貨幣型基金佔據主要市場、法令的變更以及建造品牌識別度所需的高額成本也都是很大的問題。

 中國是僅次於日本的亞洲第2大股票市場,吸引海外各家業者前仆後繼的進入。然而根據咨奔商務咨詢公司(Z-Ben Advisors)資料,儘管中國的基金管理市場開放海外企業進場已超過7年,但在這個13億人口國家的前10大資產管理企業中,僅有2家是外資企業。

 裴布雷指出,在中國的限制下,也讓外資面臨潛在的信譽風險,因為投資的主導權掌握在中國合夥人手中,而許多中國投資人只注重短線的操作。

 裴布雷表示,隨著全球企業對於短期虧損和成本支出的容忍度不斷下降,重新評估中國市場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裴布雷指出,在印度,外資要插手基金市場毋需透過與當地合夥人設立投資公司,而且語言的隔閡也相對較少,但「獲利實現的時間卻遠比想像中的還久」。

 裴布雷是少數幾位成功替外資擴展中國基金市場的人,在他的主導下,摩根大通旗下的JF基金協助華安基金管理公司設立了中國第一個開放式基金。

 據咨奔商務咨詢數據,中國的共同基金市場規模在1998年為15億美元、5檔基金,去年底時已擴張為3,920億美元、556檔基金。中國的60家共同基金業者中,33家有外資色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