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文╱城國斌】2009/04/06
美國聯準會日前宣布未來將以1.2兆美元規模回購債券,引起市場震撼。究竟其作法、本質為何?對你我財富又有何影響?

3月18日,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突宣布「重砲級」措施:將直接對市場回購債券,預定金額超過1.2兆美元,主要用於回購已發行的舊債,包括美國長期國債,及房地美、房利美等房貸機構所擔保的房貸債券。

前所未見的大動作,立即振奮市場,美國股市接連數日大漲;但美元對各國貨幣的匯率也應聲下跌。


認知1》支付電子信貸 不是真印鈔

事實上,聯準會此舉並未如一般人想像中「啟動印鈔機、開始大印鈔票」。根據《華爾街日報》的統計,自2008年8月以來,美國聯準會發行的美鈔,僅從7,930億美元增加至8,620億美元,約增加690億美元,對比過去已投入約8,000億的金額,實在不成比例。

儘管回購債券實質意義上相當於「印鈔票」,但聯準會的作法,主要是從交易商買進金融資產,並支付相當於現金的電子信貸,實際上連印鈔票的功夫都省了。

認知2》直接回購債券 非短期注資 

何以聯準會要在此時出重手,而且是跳過銀行等金融機構,直接對市場回購債券呢?原因在於,經過金融風暴之後,許多金融機構對資金的控管變得極度嚴苛。即使聯準會先前已對金融體系大量注資,但銀行根本不願意放款出去。錢,不動如山「鎖」在銀行裡頭,市場上的資金依舊枯涸。

面對這種「末梢缺血」情況,聯準會才會採用「公開市場操作」模式-通過市場機制,向市場購買已發行的債券:這意謂要有人賣,聯準會才能夠一些些的陸續購回。由於不是在短時間大量「注資」,這種溫和的做法,引發的副作用相對輕微。

影響1》直接挹注活力 增貨幣流通

綜觀而論,聯準會此番舉措,將對美國乃至於全球經濟,帶來或長或短的影響。

可能的好處在於,直接對市場挹注活力,可以降低金融機構不願放款、流通性不足的危機,讓市場、乃至於民間的貨幣流通,得以順暢。

此外,此舉帶來的美元貶值,有助於美國企業出口競爭力的提升:美國可以更低廉的價格銷售其商品,有助促進經濟的復元。

影響2》美政府掛保證 降公債泡沫 

另一個可能的好處是,降低美國公債泡沫化的可能性。

巴菲特在今年3月的股東信中,對美國公債的泡沫化示警:太多資金因為恐懼,搶進美國債券,造成殖利率過低的情況,可以說,大家是在幾乎沒有回報的情況下,請美國政府保管資金。未來市場信心一旦回復,債券價格極可能崩跌。

聯準會此時的動作,相當明確宣示:未來公債購買者(包括各國政府)不必擔心,聯準會將扮演「承接」的功能,讓美國公債泡沫化的可能性,得以緩和。


衝擊1》負債3兆美元 創歷史新高

不過,作用力也會帶來反作用力。聯準會此舉,當然也會有一些可能的副作用產生。首先,若上述方案全部執行,聯準會的負債到今年底,將超過3兆美元,這將是美國史上前所未有負債最高紀錄,每年必須付出高達1,140億美元以上的債息。

衝擊2》債務貨幣化→美元貶+通膨

這種在學術上稱為「債務貨幣化」的方式,由於貨幣供給的增加,可能導致美元價值貶落,以及發生通貨膨脹。這些,都是潛在的危險。

但是,當前要務是讓整體經濟得以持續發展、金融體系可以流通,一旦經濟復甦、企業和民間活力重現,所有的副作用都將減緩──歐巴馬日前推動更高規模、達3.6兆美元的財政預算,內容包括減稅、綠色能源、醫療改革...等結構性政策的巨幅改變,也是著眼於此。

綜觀歷史,每當歷史性的泡沫化發生後,總會有個「最終放款者」出現,而美國聯準會對貨幣機制的控制力愈趨成熟,通常會成為最終放款者的不二之選。研究指出,這樣的功能得以縮短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衰退的時間。

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即因缺乏這樣的角色,以致延宕過久;日本九○年代「失落的十年」,亦因日本政府晚了近8年才推出大刀闊斧的解決方案。「太遲且太少」的行動,都只會延後復甦。對症下藥,解決資金流動性問題,將是美國聯準會、乃至美國政府當前最重要任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