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23 工商時報 【于國欽】

 經濟預測向來是一份苦差事,在2000年網路泡沫跌碎一堆專家眼鏡後,2008年的金融海嘯又再度重創了經濟預測的公信力,到底經濟能不能預測已引起許多人的反思。

 就以2009年的全球經濟走勢而言,在2008年5月金融海嘯未發生前,全球知名的預測機構全數看走眼,享譽全球的環球透視彼時還認為全球會有3.2%的高成長,到今年2月竟已下修至-1.9%,其間的差距不可謂不大。

 IMF亦然,在金融海嘯發生初期依舊樂觀的估測2009年全球經濟成長有3%的好成績,但終究與最後發展的結果,南轅北轍,其他如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Project Link的預測同樣也沒有料到日後的嚴重後果。

 經濟預測雖是二戰以來經濟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佛瑞希(Ragnar Frisch)與丁伯根(Jan Tinbergen)即表彰他們對計量經濟理論的貢獻。

 但在現實的經濟世界裡有許多風險是無法納入計量模型的,如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2008年金融海嘯,這些風險沒有納入考量,也就難怪每逢經濟循環出現轉折時,預測模型總是難以掌握景氣動向。

 如今球實質經濟如出口、生產、商業等活動,確實已走出去年初時的金融海嘯低谷,但是這一波的復甦卻尾隨著資產泡沬風險、與各國公債風險兩項隱憂,如今這些潛在的隱憂既未能納入模型,不論全球3%以上的成長或台灣4.7%的成長能否在12個月後會實現?恐怕仍有待時間的驗證,而一切的數據恐怕也只能僅供參考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