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05:05
【明報專訊】上證指數自7月底以來已累計下跌15%,與近周滬深股市大起大落似乎都和市場關於中國經濟正面臨資產泡沫威脅的議論高度相關。同時國務院決定採用審核、環保、土地、融資與資訊發布等五大措施,遏止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風力發電及多晶硅等六產業的產能過剩與重複建設現象。

這些舉措,被市場認為是新一輪宏觀調控的正式開始,全面宏觀調控的陰影已顯現。但筆者認為,中國經濟並沒有出現資產泡沫。在經濟溫和回升和周邊經濟復蘇還不確定的情况下,宏觀調控為時過早。

首先,中國股市從總體上來說剛剛完成周期性調整。這輪調整是從去年底低谷開始。受財政刺激政策影響的行業最先得利,但與出口相關的行業還相對低迷。中國股市是否還能繼續向上長征,將取決於世界經濟和出口行業的復蘇。只要市場看見出口行業能走出谷底並繼續復蘇,滬深股市應還有上升的動力與空間。近期美國 及歐盟 重要國家的經濟數據都出現了復蘇迹象,中國出口行業繼續復蘇的勢頭應可以維持。

房產價格未有泡沫

其次,中國的房地產交易量回升強勁。房地產價格也開始回升(見圖)。一些城市在這次全球危機中房地產價格跌幅較大,地產商的行銷優惠和較寬鬆的貨幣條件加速了房地產市場的回暖。但是,交易量回升和價格回升並不意味著房地產市場進入了泡沫。向前看,中國新建商品房依然存在大量積壓。同時,政府財政刺激計劃中也包含了大量廉租房的建設。這些因素制約地產價格的快速上揚。與此同時,中國銀行 業在地產專案的放貸方面受到銀監會的嚴格監督,其他相關行政機構也可用相應政策輔助調節地產市場,防止地產市場從繁榮走向泡沫。所以,說中國房地產市場已有泡沫為時過早。

最後,消費與生產價格持續下降,這表明產能過剩而需求不足。在這種情况下,過早的宏觀調控會扼殺經濟的持續復蘇。日本 的教訓值得關注。

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其實,雖然中國經濟短期增長很重要,但長期的可持續的增長才是真正值得關心的問題。此次遏制產能過剩與重複建設的措施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具體表現,而不應理解為宏觀調控。筆者一直認為中國應具體在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經濟結構的改革:

1. 減少國內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很多居民不消費,原因在於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薄弱,具體是體現在教育、養老金以及醫療等方面。所以,養老金制度的改革和醫療制度的健全刻不容緩;

2. 增加行業競爭,減少壟斷:內地有很多服務產業,存在很強的壟斷,比如電訊、金融、教育、醫療衛生等。如果使民族資本進入這些行業,第一會增加競爭,第二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第三會提高服務品質;

3. 金融改革應繼續推進:金融改革使資金調動更加有效率。像養老金、教育和醫療都需要資金,如果沒有一個比較有效率的金融系統的話,是不可能支撐內地的結構調整的。同時金融改革可使資源配製更加合理,從而說明經濟結構的調整。

中國政策制定者已經意識到中國經濟對外需的過度依賴,並力求改變。比如,中國政府正在加大醫療制度改革的力度。今後3年,百分之九十的中國人口將享受醫療保險。與此同時,這次刺激政策中也有相當大的支持提高收入的政策。這些收入及降低中國的預防性儲蓄動機的措施將幫助促進消費。

危機帶來轉型機會

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行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在推動結構性改革方面的果斷程度,來降低儲蓄動機,促進消費。不過,至少中國政府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他們也有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事實上,這次危機給了中國一個最好的機會來進行結構改革。如果世界經濟很快回轉,很可能又會出現像2006至2007年那種狀况--資本大量流入中國,造成資本的過度膨脹,甚至出現泡沫。從中國經濟改革的周期來看,結構改革往往是由外部力量推動的。所以,如果世界經濟在今後的一兩年當中不能實現強勁的復蘇,那麼這段時間,將對中國經濟轉型提供一段最佳時機。

劉利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