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編譯吳國仲 綜合外電   2009 / 11 / 09 星期一 23:30

對投資人來說,美國整體經濟不佳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怎麼說?

 

長期來看,景氣差當然是利空,但短期來看就沒那麼糟。主要原因是:聯準會須以超低利率來支撐經濟,且持續向金融體系注資。

 

許多資金輾轉流入資產市場--尤其股市。另一方面,低利率使融資成本降低,相對提升了企業獲利。

 

聯準會上周三宣布維持利率不變,隔天美股立即大漲;周五公佈 10 月失業率衝至 10.2%,三大指數也不跌反升。

 

摩根士丹利有一項指標,主要評估全球經濟中流動現金 (cash circulating) 佔整體經濟活動的比例。反映各國央行的大舉注資,該指標目前已創下歷史新高 (30年前創設)。

 

也因此,即便就業與信貸等支撐經濟的基本因素不佳,低利資金的流竄仍成為股市的重要支柱。

 

若干投資人擔心,政府干預最終會導致赤字暴增、資產泡沫等後遺症,但咸信這樣的問題還不到警戒水準。

 

部分悲觀人士則說,政府龐大的預算赤字與債務,很快會扼殺股市反彈、並導致嚴重通膨 (退場太快,則變成通縮)。

 

終究,樂觀與悲觀只是一時現象。我們可從過去數 10 年歷史得知,低利率能創造繁榮,如果維持太久,則將造成傷害。

 

以 1982-2000 年的美股多頭為例:聯準會 70 年代為了對抗通膨,把利率一舉升到 20% (1981年),而後利率節節下調,創造了經濟與股市的長期榮景。

 

股市多頭斷在 2000 年。若干投資人推論成因,將矛頭指向聯準會維持低利率太久,先是創造了科技泡沫,然後是房地產。

 

匯豐銀行策略師庫克森 (Richard Cookson) 近來一份研究報告中寫道,美國經濟對債務的倚賴就像「海洛因上癮 (heroin addiction)」。他另將央行的貨幣刺激視比擬為鎮痛藥美沙酮 (methadone):也許不可避免,但導致治療的時間延後。

 

聯準會未來幾個月的動態,外界勢必密切關注。按照預期,官員應循三步驟進行緊縮:

 

首先,聯準會將調整會後聲明的措辭,透露低利率循環的結束。再來,回收先前透過購買國庫券的注資。最後,便是升息。

 

程序進行的同時,股市下跌的風險會提高。依照歷史經驗,這時候的央行立場最艱難,因為經濟成長與資產泡沫化的差別不易判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rMarke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